
建筑業擺脫“危繁臟重”,老工地需要“新工友”
06-01
“經濟大塊頭”建筑業求變已久。
改革開放以來,伴隨著快速的城鎮化進程,建筑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。然而,高歌猛進的另一面是“危繁臟重”的尷尬。長期以來,建筑業一直被貼著勞動密集型、粗放型、技術門檻低、生產效率低下等標簽。社會漸漸邁入信息時代,而建筑業的業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,仍是數字化和自動化程度最低的行業之一。
應答建筑業的“內憂外患”
建筑業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。
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,年輕人有了更多的就業選擇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像父輩進工地、去工廠,被貼上“農民工”的標簽,而是更愿意進入時間自由、收入也不低的外賣、快遞等行業。
年輕勞動力流失的同時,工人老齡化趨勢加劇。國家統計局今年4月30日公布的《201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》顯示,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.8歲,比上年提高0.6歲。其中,5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為24.6%,比上年提高2.2個百分點,近五年來占比逐年提高。
不難想象,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勞動力老齡化加劇,建筑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更嚴重。
中國建筑業協會數據顯示,2019年我國建筑業從業人數5427.37萬人,比上年末減少135.93萬人,減少2.44%。建筑業從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總數的7.01%,比上年降低0.16個百分點。
當“大而不優”的建筑業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,升級問題變得更加緊迫。為了疫情防控,不少地方嚴格限制人口的流動、一再要求建筑業延遲復工,大量建筑工人復工難、返崗難。
在“內憂外患”的雙重夾擊下,無接觸式、智能化蓋樓,成為我國建筑業對轉型升級考題的應答。
像造汽車一樣蓋樓,不再是紙上談兵
科幻電影中,未來世界經常出現“無人工地”。在那里,蓋樓就像造汽車那樣全自動化、機械化。實際上,這樣的場景正在成為現實。
在廣東順德,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,正在試驗把建筑機器人變成工地上的“新工友”。這些“新工友”已經能在一些場合獨當一面了。
這些建筑機器人個個身懷絕技,有的負責室內噴涂,有的負責外墻噴涂,有的能清潔樓層,還有的能搬運、安裝室內墻板。以預制內墻板搬運機器人為例,它能一次搬起四塊內墻板,每塊內墻板重180公斤。在傳統工地上,搬運這樣一塊內墻板需要3個工人才能完成。更令人驚嘆的是,機器人安裝內墻板的誤差不超過一毫米,是位優秀的“建筑工”。
從2018年成立以來,這家公司已投入近百億元,在研建筑機器人54款,有37款機器人已投放工地測試應用。截至5月中旬,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2186項,已經獲得授權419項,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核心技術。
在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的規劃中,在未來的建筑工地上,除了一些收邊收尾的工作依然需要人工來完成,其他機械性、重復性的工序完全可以甩手給機器人,那時候他們將節約一半以上的人力。
不難想象,建筑機器人除了能將勞動力從“危繁臟重”的建筑工地上解放出來,實現更安全、更高效和更節約地蓋樓之外,還能在抗擊疫情和災后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機器人進工地,還有幾道坎?
建筑機器人已經從紙上走到了試驗基地。那從試驗基地到千千萬萬個建筑崗位上,還需邁過幾道坎?
全國政協委員、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今年兩會的提案中提出,我國建筑行業加速應用建筑機器人產品和技術,亟須解決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、行業標準體系未建立、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。
為此,他建議,研究制定覆蓋建筑機器人研發、制造和應用全流程的政策支持體系;完善建筑機器人行業標準體系,健全監管機制;引導建筑機器人快速試點試用,協助推廣經驗證后的產品、技術及設備。
更早之前,楊國強曾表示:“機器人正在積蓄澎湃的力量,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想象。”
從“中國建造”走向“中國智造”是我國建筑業發展的大勢所趨。記者注意到,近年來,清華大學、同濟大學、北京建筑大學等高校也關注建筑機器人的長遠發展,相繼開設了相關專業。
建筑業大變革的序幕正在拉開。不難想象,在可預見的未來,建筑業將改頭換面,帶動更多產業變革。(作者: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典標)